欢迎来到“兰州日报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兰州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西古区、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等地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要闻】自杀者遗族:生死两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要闻】自杀者遗族:生死两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来源:兰州日报网作者:府雪兰更新时间:2021-01-17 03:55:25 阅读:

本篇文章7172字,读完约18分钟

原标题:自杀者遗属:生死与共的漫长人生之路

原创郑宇钧有时会好的

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80万人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 一个人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后面的好朋友要忍受更长的痛苦。 死者已经让活着的人找到了“生死两相安”的联系,路很长。 人们容易把焦点放在“那个人为什么自杀”上,但人们对与自杀者相关的这些人所面临的痛苦了解不多。

他们可能是自杀者的好朋友、师长、同学、同事、接触过的社工、顾问和医务人员。 他们被误解为沉默,情况不太引人注目,就像汪洋的孤岛。

自杀者遗属( survivors of suicide )的概念是开设现代“自杀学”的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德曼( shneidman )提出的。 一项研究显示,自杀者平均接触135人,其中约60人的感情直接或间接受到冲击,至少6人可能受重伤,受到外伤后压力综合征、多义性悲伤、忧郁、头痛、肩背部疼痛、肌肉僵硬等生理不适

【要闻】自杀者遗族:生死两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据世卫组织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九点七,背后的自杀者遗属群体更是庞大。

在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是公众的禁忌,讨论自杀死亡更是声音,在人生最黑暗的幽谷里,只有余自杀者遗属的脚步声。

但是,这个集团的困境并不是没有人看到。 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自杀者的亲友互助团体已经18年了。 在台北,马偕院自杀防治中心的“自杀者遗族说故事团体”也成立至今已经15年了。

受不了的分手

姐姐的自杀,一度使吕心秦陷入自责和愤怒,反复自伤,6年都走不动。

那一年,姐姐22岁,吕心秦18岁,还是高三学生。

半夜接到了姐姐的电话。 身心俱疲的吕心秦联系不上。

凌晨4点,姐姐跳楼去世了。

这样,她知道那是姐姐生前最后的电话。

吕芯秦觉得自己的身体一部分也和姐姐一起去了。 因为哮喘住院,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病床,一闭上眼睛,她眼前就有姐姐坠落的身影。 不到一个月体重就减了16公斤。

有些人质疑吕芯秦。 她是唯一和姐姐同居的人,她应该会注意到姐姐很奇怪。 她应该知道姐姐为什么自杀。

她也想知道,但她确实不知道。 她对姐姐的死感到自责,认为自己是“杀人犯”。 自我有罪的结果,连自己都不想活。 看了一夜白头父亲,她觉得活着的自己比不上死去的姐姐。

她的人生瘫痪了。 全校第一名从护理学校毕业的她,因旷课200多次而被记录下来,被取消了全奖,在求职途中碰壁。

离开学校,离开家庭,吕心秦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安全感崩溃了,失眠变成了常态。

那时的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说:“要是死去的人是我就好了! "。

她伤害了自己,胳膊上留下了血迹,作为对姐姐死亡的赎罪。

姐姐小时候,长大后许愿养只白猫。 但是,她已经长不大了,所以在姐姐自杀的第二年,吕芯秦收养了一只白猫取名为“哼唱”,今年6月,高龄的27岁的“哼唱”在她的怀里睡着了。

吕芯秦从姐姐自杀的第二年开始养猫,取名为“哼唱”。 今年6月,高龄的27岁“哼唱”睡到了吕心秦的怀里。

图来源:回答者图

姐姐生前的日记中,有很多关于自杀愿望的抗争的描写,希望自己好好生活的事情留在吕心秦嫌疑中,对自杀怀有敌意。 社会对自杀的污名化,越来越加剧了她的迷惑。 我不知道该向谁表示愤怒。

“硕士论文以11名自杀者遗属为对象,但亲属自杀的6年间辍学、失业、离婚,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吕芯秦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明白了,和姐姐的关系没有结束,只是变了。 她必须修补和整合,而不是除去、逃避。

她再次回到校园,投入自杀者遗属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参与台北马偕院自杀防治中心的设立,成为中心第一位遗属案例管理员,后来就任台湾丧失护理协议会理事,台湾第一位本站自杀者遗属角度的著作《我

吕芯秦的公开声明打破了家族禁忌,好朋友们谴责她老了。 被网友随便评价,在某大学咨询和咨询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问题上,以她为例,让考生在姐姐去世后,分解了那些防卫机制。

她再次成为了被伤害的对象。

“姐姐为什么要自杀? “很多人这么问她,有医生和顾问。

她不想别人那样问她。 因为问题受伤了。 她认为自杀者遗属需要的是接受,是表现。 亲人为什么自杀? 这个答案与是否寻找无关,更不用说别人干涉了。

“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爱的人自杀了。 “年,吕心秦在社会交流网站上建立了在线社区。 没有公开。 只接受自杀者的遗属,她用入职标准的第一句话这么说。

在过去一个月里,这个网络社区有14个新成员参加了。

在指南中,回答别人的投稿时,要问“为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不合适……………“不能亲切相处时,请保持沉默。 "。

2019年3月,吕芯秦(右)在她的新书《生死伤》读书会上向网友解释了关于遗属悲伤的任务危机模型,左边是丧失护理咨询商协会理事长李佩怡教授。

图来源:回答者图

说不出的秘密

不可原谅的悲伤,使悲伤更加悲伤。 中国的社会文化避免了谈论死亡,这里是例外,接受了自杀者亲友的悲伤。

这里是北京回龙观医院的自杀者亲戚朋友互助团体,成立于2002年。 由于公众对“自杀”一词非常敏感,因此小组成立时被命名为“轻生者、亲戚、朋友支援小组”。

多个团队成员试图向家人谈论自杀,但家人经常回答“别再说了”。 在外面不受鼓励的事情,在这里,都可以开放地说。

茶是免费的,咖啡是免费的,擦眼泪的纸巾足够了,经费多的年份,还管理便当。

没有录像,没有录音,任何悲伤的故事,都留在这个房间里。 团体指南强调“尊重”和“保密”。

“尽量不要让活着的人痛。 “自杀者亲属互助团体的负责人郎俊莲这样说明了这个团体的初衷,只有以故事、构筑的理念帮助朋友和亲属经过否定的阶段,悲伤的历史才会开始。

每个月第二周的星期二下午15点到16点30分是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在医院的医院区,但不是医院的风格。 这里远离门诊楼,在单独的小花园里,空空气中没有消毒水的味道,也有流浪猫,通过红色梁柱支撑的天花板。

来这里的好朋友,要求的不是答案。 小张最常听到的是:“妈妈为什么吃药自杀? “很多人酸着嘴解释,他经常摇摇头。

张先生认为他的一生和母亲就是这样的:分手很久了,不一定老死不来往,但生活上的疏远反复地含蓄着他:母亲不爱他。

在母亲自杀的消息传出之前,也有遗言。 在兄弟姐妹中,母亲竟然把一生的积蓄留给了他。

母亲自杀的动机是一次缠绕他,留下的财产,让弟弟妹妹和他诉诸公堂,财产纠纷总是影响着他。

听说妈妈自杀了,他没有流泪。 在葬礼上,他还没有流泪从那以后,他住在城东,母亲住在城西,曾经闲逛的他,经常步行,从家里去妈妈家。

人去楼空,只剩下花草。 小张步行20公里以上,只是为了给妈妈养的哪朵花浇水,松土。

来亲戚朋友互助的团体只是想找个“养花人”,他想让母亲留下的花和以前一样鲜艳地开放。

过了五旬的张先生,至今没有使用wechat,所以他不能参加网上讨论,网上的活动也不是每次都参加。 有一次别人活动结束出去时,张先生在门外等了很久,但没有进来。

郎俊莲理解老张。

“每个人的悲伤方式都不同。 “在她看来,张先生似乎不听别人的忠告,但变化正在发生。 比起不在乎最初的仪表,现在的张先生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衣服很漂亮,头发洗过了。

有一次团体去野外野餐时,张先生买了很多点心,别人听了,他发现买的都是妈妈喜欢的。 “我知道你们对我有好处。 我不想问妈妈为什么自杀,但这不一定有答案。 ”张先生对郎俊莲说。

图源:站酷海洛

家人自杀一个月后笑,笑后自责。 她愁眉苦脸睡不着,可以喝证明她没有良心。 以前流传下来的观念表明,如果亲属离开,自己不在悲伤中,就不会忘记死去的人。

郎俊莲说,与死者的联系方式不仅痛苦而且幸福,鼓励亲属以故事、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冥想、舞蹈疗法、自然疗法等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与死者联系。 是...

另外,团体去野外活动,放气球,在河面上放纸船,举望树,登上望远,从生理、感情、认识、行动多方面受到关注。

年后,郎俊莲把小组领导的权利交给了亲友,亲友们开始谈论如何改善生活,而不仅仅是谈论自杀的悲伤经历。 中国文化忌讳死亡,所以团体的名字不是说“自杀”,而是变成了“牵手牵心”。

封闭小组的指导是亲友互助团体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为期八周。 在模式上,北京的封闭小组指导与台北的“自杀者遗族说故事团体”很接近。

2005年,吕芯秦和研究所的同学方俊凯先生等参加了马偕院自杀防治中心的设立。 方俊凯从美国将“自杀者遗族说故事团体”引入台湾,随后就任马偕院自杀防治中心主任。

这是结合叙事诗的团体治疗做法,让自杀者的遗属尽量诉说自己,不要让别人批评和建议。 这种“知道人与自己有共鸣”的感觉,可以给死者家属以慰藉。

回龙观医院的自杀者互助团体每年都在招募,但被限制在极其有限的报名人数,很难召集封闭小组指导成立的最低门槛3人。 最近的成功小组发生在年,正好有三个人报名。

“台南的相关机构联系过自杀者遗属,邀请过他们参加心理咨询,每20名遗属中只有1人愿意。 “吕芯秦在2005年,她和同事为遗属举行的团体指导前的个别会谈中,多个遗属对他们说:“你为什么想帮助我? “、‘我不值得接受’、‘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

高危人群

研究表明,经历自杀未遂和亲属自杀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自杀事件可能会产生模仿亲属的效果。

换句话说,自杀者的好朋友是自杀防治的高危人群之一。

“综合自杀未遂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应对自杀者的亲属和朋友等群体的精神卫生诉求。 现在收集自杀未遂数据的系统不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精神医学和流行病学临床教授费立鹏( michael r. phillips )本月在上海度过了70岁生日,在中国学习,在中国研究了30多年自杀问题,

【要闻】自杀者遗族:生死两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自杀未遂者在去综合医院救治后,几乎没有后续的心理判断和医生解决的趋势,没有人听说自杀未遂者的心理行为。

“与海外相比,中国自杀者中老年人的比例很大。 现在中国的自杀预防力集中在15岁到34岁的年轻人和大学集团,但大学的自杀率实际上并不高。 必须照顾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费立鹏说。

图源:站酷海洛

乔的家人经历了两次自杀。

父亲自杀后,母亲养育了三个孩子。 出乎意料的是,最小的孩子,唯一的儿子也自杀了,折磨了母亲和两个女儿。

来一群好朋友的决定是这位母亲的次女乔做的。 父亲自杀后,乔好几年不能走路了。

表达悲伤的方法和摆脱悲伤的速度因人而异。 乔在弟弟自杀后度过了最困难的半年后,母亲表现出“不想活下去”的想法,发现三个妹妹好像也换了身体,没能去上班。 她想帮助妈妈,想帮助三个妹妹,想让这所房子继续存在。

她提出给医生开药的想法时,母亲一口拒绝了。 她建议妈妈和三个妹妹一起参加好朋友的团体,妈妈才同意。

那时乔的妈妈自己说抑郁症很重,不知道灵魂去了哪里,就像流着尸体走肉一样。 郎俊莲记得她第一次参加活动时说怕冷。 四五月的日子,我穿着羽绒服来了。

陷入深深悲伤的乔的母亲,不太会说话。 郎俊莲发现这三口人都在悲伤中。 但是,因为各自悲伤的表现方法不同,与死者告别的仪式不足,所以带他们去沙盘室,让他们制作一个作品,用沙具表现感情,流动,排列心中的故事。

妈妈摆出自己的悲伤,三姐关注弟弟的兴趣,小乔的沙具围着妹妹和妈妈依偎着。 作品完成后,郎俊莲邀请她们互相观看,悼念死者,经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母亲和妹妹都请专科医生看病。

家人自杀是一生的痛苦,好朋友们必须带着痛苦生活。 “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他们感到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中断了。 “郎俊莲说,有妈妈,多年来参加活动,但活动中总是沉默寡言。

孩子自杀10年后,她在熟悉的成员面前放心地想起了孩子生前的细节。 这是她最说话的事,她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哭。

“以后再也不会这么折磨自己了。 ”她对郎俊莲说。

与悲伤共存

年8月20日,吕心秦为自杀者遗属新设了图画书读书会,邀请遗属阅览了关于他们的图画书《你走后,我……》。 她以遗属悲伤适应历史的六个“任务危机”为主题,使用图画书工具减少了遗属在悲伤适应过程中陷入危机的可能性。

她发现申请人大多是父母,他们孩子的自杀大多不到半年。

“男性不想来团体,所以害怕被看作失败者、低人一等。 “那次活动来到数字爸爸,吕核心秦问自己,他们一定说“活不下去”,希望来团体。

她理解男人一般不想哭给别人看,所以她调整了留给男人的椅子的方向,把对着他们的灯调暗,给了他们说话的气氛。

现场来了孩子,哭得很伤心,孩子的父亲把手插在胸前,不坐,就这样站在角落里,看起来和群众格格不入。

“我只是带了妻子来,我不需要参加这个小组。 “面对问题,那个爸爸回答。 但是吕心秦发现,父亲自己拉着母亲,实际上需要帮助的是父亲。

正如美国自杀防止协会的专业顾问乔丹( john r. jordan )所举的例子,如果失去孩子的母亲因悲伤而歇斯底里,父亲认为母亲需要平静,那么应该吃药的其实是父亲。

“不要打扰别人的悲伤,赶紧安慰,擦干眼泪。 悲伤不应该被污名化成为负面的感情,反而成为个人向内探索内在深刻感情的契机。 “吕心秦观察到,许多精神科医生认为丧亲如果持续半年以上,遗属的感情影响,那是异常的。

她不这么认为。 她说,即使悲伤一辈子也是正常的,没有人能规定死者家属会出来多久,但实际上不需要“离开悲伤”、“不是为了离开悲伤”。

吕心秦提出的自杀者遗属悲伤调适任务——危机模型

图来源:回答者图

根据她提出的自杀者遗属悲伤适应任务危机模型,悲伤治疗的历史包括悲伤的表现、困惑的接受、自杀的理解、回忆的联系、意义的创造、悲伤的祝福等6个方面,“悲伤的表现”是治疗的第一步

“死者处理的不是生命,而是痛苦。 “她说服了死者家属,理解自杀是死者当时唯一或不得已的做法,很难理解部分自杀,可以放弃自杀原因引起的自责和愤怒,尊重死者,祝福死者。

“无论多么难理解,都要尊重。 “吕芯秦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她选择祝福姐姐跳楼的日子。 “悲伤,是无处可去的爱。 你不需要治疗爱。 为爱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

吕芯秦和母亲在一起,那位母亲试图在儿子自杀的地方上吊。 那是山林边缘的偏僻公共墓地。

现场连接得很好。 吕芯秦和她一起去了墓地。 那位母亲在墓地里叫着儿子的名字。 “儿子,你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很生气。 后来我发现你很痛苦,那位母亲祝福了你。 "。

吕芯秦认为,遗属的指导需要专门机构,不附属于精神科,不附属于自杀防治中心。 “如果自杀防治不顺利,就会有人自杀。 这对自杀防治的案例管理者和治疗师来说意味着失败。 "。

从事自杀者遗属的咨询和自杀预防服务,努力的方向不同。 预防和治疗自杀强调自杀不是处理问题的方法,但遗属的指导强调接受亲属的选择,理解他的痛苦。

另一方面强调“可以预防自杀”,认为会伤害遗属的心情。 他们明明亲人选择了自杀,我却无法挽回,你认为那是谁的错呢? 没有答案的“为什么”无法说出愤怒和自责的念头。

在吕芯秦交给他的图画书面前,也有默默地扔掉的自杀者遗属。 她不认为这不好。 “这也有帮助,让他表达愤怒,找到感情的出口。 "。

图画书课结束后,数字男性老人自愿与吕心秦握手,他们听着,各自的治疗途径不同,没有最正确的途径,但悲伤应该是治疗的起点。

痛苦反复。 姐姐自杀15年后,吕心秦以为自己好多了,但姐姐自杀27年后,她意识到她还没有完全好。

但她学会了适应,她更关注生命体验的奇妙。 在家里的柜子里,她一直留下一角,放下姐姐的遗物,取名为“姐姐角”。 继承姐姐的愿望养猫,送到动物医院时遇到了兽医,后来成了丈夫。

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十岁了。

生死与共

在整理邮件时,梅偶然看到自杀的朋友在年给她写信。 有些人醒来觉得自己很轻。 这种感情快,去也快,他爱痛苦。 因为痛苦会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是的,很辣。 告别这个世界的方法,他选择了从高空上掉下来。

听到朋友去世后,梅在床上垮了好几天,半梦半醒期间,看到自己摔了一次,全身骨头都碎了,“我没想到有这么强的代入”。

那时,在企业工作的梅先生悲伤,上厕所流泪。 她一度觉得天空也永远不会明亮。

朋友自杀后的第二年,梅选择辞职,回到校园,旁听老师和心理课,从一开始就学习了临床、快速发展和艺术治疗。

朋友自杀不是推进她的拥抱心理咨询的唯一理由,但确实让她探究这个主题很有趣,她给了她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研究计划,“自杀遗属专家”。

在美国自杀学会年会上,为自杀者家属设立了议程,参加的当事人大多是直接接触自杀者的社会工作者、顾问、医疗工作者等专家。 梅先生发现案例研究是心理帮助人的商家的第一压力源。

专业遗属不仅目睹了案例的生活故事,还吸收了随之而来的痛苦感情。 特别是自杀事件的冲击,有可能受到二次外伤压力、替代外伤、专业枯竭,动摇他们的职业认可,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

图源:站酷海洛

郎俊莲曾经很迷茫。 年指导自杀者的好朋友时,她感觉水滴落在沙漠里,瞬间被悲伤吞没了。

消耗,职业枯竭,郎俊莲发现,如果她以救援者的心情出现,就没有挫折,无能,没有希望,有职业的惨祸感。

她重新定位自己,只是陪同人,不是救援人员。 她读了很多关于生死的书,她说她和女儿留下遗言,自己死了就海葬,捐献遗体。 医生的女儿跟她开玩笑说,妈妈说你太贵了,不能做大致的老师,不能在箱子里放你的遗体。

郎俊莲出来两年了。 现在为自杀者的好朋友指导的时候,她有时会感动,但她会流泪。 出于同情,不是代入自己。 她固定周期寻找监督,去个体成长,以免影响移情。

“每一个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我们不是救援人员。 ”郎俊莲说。

(张先生,乔先生,梅先生都是假名)

写作:郑宇钧

建制:于陆

标题:【要闻】自杀者遗族:生死两相安的漫漫人生路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兰州日报介绍

兰州日报网立足甘肃,着眼于服务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新闻类网站,网站现开设新闻中心、兰州视窗、区县频道、媒体聚焦、领导活动报道集、视频新闻、理论学习、新媒体H5、文化、摄影、健康等频道为您介绍兰州新闻以及甘肃经济和社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