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兰州日报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兰州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西古区、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等地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来源:兰州日报网作者:府雪兰更新时间:2020-11-03 11:24:02 阅读:

本篇文章1432字,读完约4分钟

一篇1000字左右的记忆文章,无论用多少美好的字眼,都无法表达我对兰州晚报和旧报纸说点什么的渴望,这些东西可能都被外人认为是虚无。但是,作为一个感恩的人,只要你和他们有过,经历过,就会因为记忆而弥足珍贵。事实上,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一些看似普通却不寻常的经历,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漫长岁月,而那些刻骨铭心的时光,就像严冬过后的春天,没有露珠,却堆积如山,阳光灿烂,绿意盎然,春暖花开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

我记得,在经历了插队、工作、转业的人生历程后,我终于在父母工作的兰州毛毅工厂当了一名机械师。作为一个三班倒的机修工,机器正常工作的时候业余时间比较无聊,所以经常去省图书馆借一些文学书籍打发时间。看完之后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于是报名参加七里河区文化中心主办的“短篇小说工作坊”。还时不时随意写点诗词散文,尝试给省内外报刊投稿,很少被采纳,大部分都丢在海里了。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1983年9月21日是中秋节。早上大夜班之后,换了工作服,准备回家睡觉。车间的秘书看到我说:“你会写文章吗?它刊登在报纸上。”我沉默地笑了笑,怕他叫我“不务正业”。出了厂门,我直奔西站十字路口的报摊,买了当天的《兰州报》,看到了第四版小报第三版的征文选刊,上面刊登了我写的《深夜之光》的文字。是一篇感伤幼稚的文字,描述的是我小时候在院子里和小朋友玩耍时,经常在旧厂房头部的窗户里看到的一个身影。后来才知道他在窗边练字。后来我才知道,我发这篇短文的时候,他已经从我们厂调到兰州报社做美国编辑了。他的名字叫高。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这篇文字发表后的第三天,车间通知我到“企业重组办”报到,这让我当时大吃一惊。去那里上班才知道,当时的厂长李虎石看到了这篇文字,发现文末的作者简介说:作者是兰州毛毅厂的工人,27岁,高中学历。当时工厂需要一个会画画写字的人,他就招呼劳资科长,调这个人去做宣传。当时我们厂五千多人,没有人认识一个普通工人。劳动部门的人在员工花名册上一页一页翻着,在第四车间的名单上找到了我。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三天后,我被吸引到了工厂的“企业重组办公室”。年底企业重组后,我正式调到宣传科工作,负责编辑厂报副刊。1984年底,在兰州第一毛纺织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兰州毛纺织工业公司”,下辖10余家省级企业。原《兰州毛纺织报》更名为《兰州毛纺织报》,申请全国统一序号。这虽然只是省内新办的报纸,但针对全省毛纺织企业,有时还要去地州县投稿采访,采访编辑的力量不够。在办这份报纸的过程中,我发现公司所属的兰州毛条厂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吕品”。后来我发现了,原来是他给我的《深夜之光》插画。因此,他被调到公司,成为我们报社的美容编辑和摄影师。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后来兰州毛纺织工业公司解散,编辑部散落各处。我还是回兰州第一毛厂宣传科办报纸宣传,1989年调到厂工会。期间还是和后来改名为兰州晚报的老师朋友兄弟姐妹有很多合作,或深或浅,或图文并茂,一点一滴,长期接触。

现在如果按照“一个图像不再是原来的世界,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原则,也应该说“一个文字描述的不是原来的场景,而是真实的记忆”。随着月亮升起和太阳落下,春绿的秋天是黄色的。文清说,只要你想起那些日子里的那些事,你心中的枯梅花就会落满大地,而时间却吹散了你脸颊上的皱纹,岁月把你的心刻成了核桃的形状。但是,还是怀念在兰州晚报和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一直留在心里的“身影”。

(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有句话说,作家也是老师,记者也是朋友;老师的父母的心,朋友的朋友的感情。祝这个陪伴兰州人40年的纸媒:“薄而厚,长而持久!”

□吴

标题:(本地)灯光下的身影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兰州日报介绍

兰州日报网立足甘肃,着眼于服务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新闻类网站,网站现开设新闻中心、兰州视窗、区县频道、媒体聚焦、领导活动报道集、视频新闻、理论学习、新媒体H5、文化、摄影、健康等频道为您介绍兰州新闻以及甘肃经济和社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