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兰州日报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兰州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西古区、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等地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来源:兰州日报网作者:府雪兰更新时间:2021-03-20 02:36:21 阅读:

本篇文章2830字,读完约7分钟

文/刘佳

“网络进入中国,不是8个人扛着大篮子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出来的。”

2009年,在中国访问国际网络15周年之际,我采访了访问中国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胡启恒院士。 她说了上述话,说了中国在接入世界网络方面经历的困难摇滚。

众所周知,网络始于冷战时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前身arpanet,建于1969年,最初用于军事研究目的。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分为军事用、民用两种网络,到1992年,网络开始在欧美各国普及,网络数量超过100万台。 商业应用程序萌芽了。 这时,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大地上,与世界网络相连的大门依然关闭着。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网络迅速发展: web技术、浏览器层出不穷,在通信、资料检索、顾客服务等方面开始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对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科学研究者来说,这个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是未知和新颖的。 他们对网络连接的控诉非常紧迫——再等下去,中国科学界就会成为新闻孤岛,与世界隔绝。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手术、经费、政治、政策方面也有很多困难,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美国不想让中国联网。 面对种种障碍,中国网络的先驱们毅然进入了接管世界网络的艰难历程。

准确地说,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由科研学界的诉求提出和推动的。

从1983年到1984年,国家重要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bepc )和大型粒子谱仪北京谱仪( bes )是物理实验数据建设、从成功到正式收集的重要历史时期。

但是,北京光谱仪( bes )的预制研究需要大量的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因此中国科学院的高能所还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资源。 这个北京光谱仪的计算业务是借用水电科学院的m-160计算机进行的,所以员工必须往返于高能所和水科院,需要时间和精力。 科学家为了一些编辑和输出结果,有时在中途消耗两个小时。 如何迅速更新和完善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工作,成为紧迫的诉求。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当时,高能所吴为民和肖健院士反复讨论,提出了建立远程终端的方案,即在远程终端所在地(高能所)和计算机所在地(屌丝地水电科学院)之间用特高频无线联系。 在大家的协助下,该站从1984年5月开始连通,同年7月正式开设。 该远程终端机大大改善了科研人员共享和采用m-160h机,也为以后的高能物理所连通aleph国际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互联网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发芽了。

同样在中国正式接入国际网络之前,两个固定的地方成了科学家们的“电子邮局”。 一个是高能力所,另一个是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中国不能直接连接国际网络,所以必须在海外的科学研究大学转播。 那时发送电子邮件非常贵。 每k字节5~7元,用电子邮件收纸的新闻要20~30元。 收到邮件的话,对方可能会有几百k的附件。 科学家们为了收到邮件可能会消费700元。 他们对采用e-mail的迫切指控可见。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插入一个小故事,雷军人生的第一张网在高处。 1993年夏天的一天晚上,雷军被朋友神秘地带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网络室。 这是中国第一条互联网线路。 据说上来后,雷军做了两件事。 一是下载自己想要的工具软件。 二是把自己刚完成的小工具放在国际上的一些软件下载网站上。

中国迈出网络通信的第一步后,加入的研究事业也很快展开,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新闻访问抱有戒心,无意中设置了软件和软件的兼容性壁垒。 尽管如此,也有国际朋友的无私援助。

例如,1985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琐教授与早年在西德留学的王运丰教授和当时的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澄炯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1985年底琐利用个人关系, 洛塔什维特( lothar spaeth )说服了德国巴登-弗拉滕伯格州长,为中德计算机的互联网合作项目提供了赞助,包括重要的西门子760大计算机 1987年7月,他从德国带来了兼容的系统软件,使中国计算机具有互联网互联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努力,1987年9月14日晚,在当时承担电子邮件转播任务的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十几个中德两国项目的成员聚集在西门子7760的大型计算机旁边,是从中国到德国的第一个电子 黑屏,绿色字体,琐在电脑上仔细敲着邮箱地址和复印件。 “acro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merintheworld”(我们可以越过长城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 这一天,中国人完成了对互联网意义深远的触摸。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但是,由于一个数据交换协议的小漏洞,没有发送该邮件。

六天后,项目组再次尝试邮件。 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再次按下发送键,与上次相比,这次大家都很紧张。 过了一会儿,电脑屏幕上显示“发送完成”。 这意味着中国可以直接与欧美各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大学和研究中心通信和交换新闻,网络时代静静地敲响了中国的大门。

1989年,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中国高新技术的一点项目建设,其中之一是使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成为高速互联网( ncfc工程)。 1989年立案,1990年4月开工,1992年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3个局域网基本完成,1993年12月ncfc主干网工程完成,使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3个

ncfg项目完成得很顺利,但这个项目有点受到业界人士的质疑。 这个网络有多少顾客? 现在来看看。 这个疑问音的出现,使中国加快了互联网的访问。

事实上,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也认为ncfc不仅需要国内的学术机构,还需要结合越来越多的机构。 苦心打造的网络没有起到原来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需要制定新的方案,将陷入另一局面的ncfc连接到美国。

“必须国际连接”在钱华林看来是没错的,但连接并不像动嘴那么简单。 联人国际网络的过程也是网络外交的过程,专家们以外交家的手腕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多年来为加入国际网络而努力。

从1990年开始,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多次咨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但很困难。 胡启恒的目的只有一个。 求中国互联网骨干,nsf是互联网核心骨干的控制者。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年会上,钱华林会见了nsf国际网络部门的负责人,正式讨论了中国联人世界网络的问题。 “中国上网不是为了偷美国的技术,而是为了科学研究”钱华林“平等分享。 这就是互联网的意思”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中国专家的执着感动了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许多人提供了跨界帮助。 当时,nsf负责互联网国际合作的史蒂芬·沃夫回忆说:“(当时),我们静静地打开大门,等待中国上网。” 1994年初,中美双边科学技术联合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nsf再次确认了上网的要求,最终得到同意,中国正式从网络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加者。

【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1994年4月20日,中国和国际的64k互联网通道开通,标志着中国的正式全部功能接入了国际网络。

标题:【要闻】20年前的中国网络:从“羊肠小道”走出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兰州日报介绍

兰州日报网立足甘肃,着眼于服务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新闻类网站,网站现开设新闻中心、兰州视窗、区县频道、媒体聚焦、领导活动报道集、视频新闻、理论学习、新媒体H5、文化、摄影、健康等频道为您介绍兰州新闻以及甘肃经济和社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