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兰州日报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兰州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西古区、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等地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来源:兰州日报网作者:府雪兰更新时间:2020-11-06 09:27:02 阅读:

本篇文章2795字,读完约7分钟

张祯祥在制作纱灯的现场

1965年出生于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2015年被命名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应邀参加“兰州博览会”展区;2019年,其制作的20个纱灯笼参加了西固区的春节灯会,并在金城公园展出。

说起河口古镇,老兰州人都知道它是龙上有名的水陆码头。古时候这里有做纱灯的传统,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传统纱灯把“人间烟火”像星星一样摇曳着带到这片繁华的土地上。河口的纱灯笼以制作精美、文化气息浓郁而闻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美丽的纱灯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面临丢失的严重问题。为了让纱灯重新焕发光彩,张祯祥等工匠重新拾起这一传统工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在谈到自己与“灯”的渊源时,张祯祥说:“我听父母说,在古老的河口镇,有一个在元月中旬燃放河灯的传统,以一个白色的瓷碗为底座,上面绑着一朵美丽的莲花,中间点着一支蜡烛作为美丽的河灯。我渴望那美妙的一幕……”从那时起,张祯祥开始学习制作小手工制品。“小时候爸爸带我去河口看他做纸灯笼。在我的要求下,老艺人做了一个金鱼灯笼。灯笼从头到尾都是可移动的,而且很生动,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也用记忆做了一个。从那以后,我就失去了控制。我经常利用空的业余时间制作一些喜欢的手工艺品,无形中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张祯祥是在工作之后才真正接触到纱灯的。当时他在河口村从事团支部的宣传工作,经常下乡,接触到一些民间工匠。有一次,他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了旧社会留下的一盏美丽的纱灯。他说:“我突然被那个栩栩如生的古代纱灯笼震惊了。在时代的巨浪中,过去元宵节的许多美丽的纱灯已经失传,一些保存下来的纱灯和制作工艺也变得非常稀有和珍贵。所以我决定恢复这种传统工艺。”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张祯祥来说,没有老师可以请教,也没有相关的书籍可以借鉴。没有办法恢复这个复杂的过程。然而,张祯祥并没有气馁。他积极投身民间,拜访能找到的民间老艺术家,研究纱灯的历史,归来后拆开旧纱灯,一步步恢复。凭着对纱灯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他慢慢积累了制作纱灯的经验。

经过多年的积累,张祯祥逐渐发展出一套制作纱灯的程序。“纱灯是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体,通过加工、造型、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其中只有绘画部分包括织网、绘画、涂胶、描摹、上色、染整等几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统一性和准确性,工艺要求也很好。”张祯祥说。

近年来,随着河口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修复河口纱灯的责任落到了张祯祥一代工匠的肩上。多年来,他一直在河口镇民俗博物馆制作薄纱灯笼,每一盏都严格遵循传统技艺,四个灯面通过传统的榫卯结构有机连接,成为一盏薄纱灯。张祯祥说:“传统纱灯最大的特点是易于拆卸,每个纱灯都画有一个历史故事。祖先的智慧完美的体现在每一盏纱灯上,工艺的精致和复杂体现在纱灯的每一个细节上。”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2012年,张祯祥临摹了43盏古纱灯,挂在河口古镇的核心区域,得到了看过古纱灯的老人和村民的认可和赞扬。张祯祥说:“我很高兴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河口的纱灯是集体智慧,我作为传承人只知道一部分。现代灯笼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不能只从美观的角度出口到河口的纱灯笼。在之前的生产中,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我们尝试着对灯面进行喷涂,结果是纱灯失去了它的灵动之美。所以作为传承人,要想成为江口纱灯,就要把纱灯做原创,这样才能有文化价值和独特性。”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为了研究纱灯,张祯祥阅读了大量史料。张祯祥说:“其实最传统的纱灯是羊油灯。晚上点灯后,羊油灯的影子在风下闪烁。精工的人物在灯的支撑下摇摆,人物也有灵动的状态。所以精致的河口纱灯只是羊油灯和自然风的最佳组合。这也是先人的智慧,这也是纱灯最美的瞬间。”

谈到挂纱灯的古老传统,张祯祥说:“其实我没有亲眼见过,因为挂纱灯的传统在50年代以前就有了。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河口的纱灯笼大多制作于19世纪的清末,纱灯笼的四周绘有各种民间传说,不仅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传统经典,还有刘秀、枣树等

旧社会每年挂灯的时候,从正月初十开始在河口四条街同时设置灯架,每隔一段时间设置一个灯架,每架上挂三盏区,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东、西、北、南四条街共有30盏灯,每条街有3盏灯,整条街有120盏灯和360盏彩灯。正月十二日“点灯”,正月十四、十五日“点灯”,正月十六日“点灯”。一共五晚,意思是“大丰收”,也叫“五夜元宵节”。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有记载的河口元宵节举行时间是从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繁荣,村民们陷入低谷,直到上个世纪初,村民们才重新获得祖先的宝藏来举办元宵节,但规模和质量都不如以前。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慢慢还原之前的盛况。”张祯祥说。

目前,张祯祥开发修复的纱灯大约有三种。一种是楠木制成的“纱灯”,是四面伸展着纱丝的正方形,纱丝上画着各种图形。这种纱灯可装可拆,保存方便,可重复使用。另一种是仿北京的宫灯,是用紫檀做成的六角形雕刻“灯笼”;家家户户门前还挂着一盏木制的“箱灯”。这种灯,年年用,年年贴,灯面题写诗画。

2013年,张祯祥进一步修复和制造了200多个古代纱灯笼。画面既保留和继承了古代纱灯原有的艺术风格,又结合当代形式,在原有纱灯画面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在古代纱灯画面和西固红枣节上展现中国梦和新“二十四孝”。随后,这些纱灯笼被长期悬挂在河口古镇的四条主要街道上,供游客欣赏古代纱灯笼的风采。

浅谈纱灯技艺的传承。张祯祥说:“通过这些年的传承和训练,十几个村民主动向我学习制作古代纱灯笼的艺术。其中,河口村村民张彩凤获得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不仅如此,我还通过与兰州大学文化弄堂社、西南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区的对接交流,学习了制作古代纱灯笼的基本功。”

2015年,张祯祥被命名为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山东教育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宣传报道。2017年,张祯祥应邀赴被誉为“中国光都”的广东钟山古镇交流学习。“我去了那里,仔细看了看。结合那边的制灯技术,对纱灯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因为纱灯用的传统纱面在户外不到一个月就会损坏。后来我创新性的用了羊皮样的材料,这样就可以克服了。长时间暴露和损坏的情况。”张祯祥说。

(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这一年,张祯祥通过了与河口中心学校的联系,并利用进入校园的机会继承和发扬了古老的纱灯技艺。今年春节前夕,张祯祥生产了2000多盏纱灯和手工灯,展示在河口“年圩古镇”主题活动中,象征着河口古镇的繁荣和幸运。

虽然河口的薄纱灯笼历经百年风霜洗礼,但这些传统的薄纱灯笼却因张祯祥等工匠的细腻心灵和灵巧双手而复活。张祯祥说:“从纱灯所承载的外在美和文化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兰州工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河口纱灯是传统工匠智慧的结晶,希望能把这种传统工艺带上。更有生命力,让浓缩多彩的纱灯笼在新时代更加闪亮!”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

标题:(本地)让传统纱灯重新焕发生机 访古纱灯传承人张振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兰州日报介绍

兰州日报网立足甘肃,着眼于服务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新闻类网站,网站现开设新闻中心、兰州视窗、区县频道、媒体聚焦、领导活动报道集、视频新闻、理论学习、新媒体H5、文化、摄影、健康等频道为您介绍兰州新闻以及甘肃经济和社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