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兰州日报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兰州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西古区、红古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等地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主页 > 新闻 > (本地)永远的良师益友

(本地)永远的良师益友

来源:兰州日报网作者:府雪兰更新时间:2020-11-04 10:27:02 阅读:

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每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都会想起我的导师兰州晚报。

1981年9月,兰州上游遭遇中到暴雨。9月3日,《兰州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黄河水位到达警戒线》的独家新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上级通知我们,住在黄河滩一带村庄的人有紧急转移。当时,我的家人响应政府的号召,用汽车把盖房子的被褥、衣服、食物和椽子转移到十英里外

1993年7月初的一个早晨,我在单位买化肥的时候,马潭村一个姓胡的农民无意间向我提供了以下信息:兰州肉类联合厂的民工在南河排放氯气,对南河对面村民种的韭菜苔、韭菜田造成了严重污染。村民们已经向村委会、乡政府和肉联厂反映了污染问题。过了几天,问题没有解决。当时,我在公司的主要工作是支持农业。然后我通过电话联系到了朱,他是村里的一个职员。在他的陪同下,我骑自行车来到被污染的菜地,仔细调查了污染后的破坏情况,并实地采访了几个在韭菜田里做农活的农民。在提交之前,肉联厂相关领导专门了解了氯污染后对农民的伤害。该报收到此稿后,经核实,于当年7月9日公布了“肉类联合厂擅自处置库存氯气”的消息,引起了七里河区环保局、乡政府和肉类联合厂的关注。肉联厂领导和村领导实地调查核实损失。本着不让农民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则,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困难,经双方协商,对17个菜农的20多亩韭菜苔、韭菜黄按重、重、轻三个等级进行了赔偿,赔偿金额为2.6万元。问题解决后,晚报也进行了相关的后续报道。从此我真的和晚报形成了很深的缘分。

(本地)永远的良师益友

笔虽然笨拙,但一直写个不停,坚持把新闻写作和文史民俗创作作为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刻苦学习;给晚报多投稿。一些社会新闻、突发新闻的稿件写完之后,也骑自行车到张掖路报的传播部送稿件。当时,程序安主任、张忠平、张庆虎、王理、万兴等老师热情接待了他们,认真检查了他们,亲自认真修改了我的文稿,并听取了主任和编审老师的教诲。当时的《晚报》有《金城捡》和《黄河茶摊》,并不是拘泥于一种模式,使用的文稿也不是都很接近。只要质量高,就可以在报纸上发表。当时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一方面报纸编辑部和各县区宣传部每年不定期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邀请报纸主编和各部门主编给大家讲课,隐约记得分发的教材有《晚间新闻通讯》、《晚间新闻趣味讨论》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写作的要素、党和国家对新闻的政策法规、办晚报的目的和记者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记者的新闻写作能力,熟悉报纸情况,了解报纸宣传的重点和特点,编辑部致信记者所在单位,在尊重记者本人和所在单位意见的同时,派出记者在报纸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1999年1月8日至2月7日,有幸被带到报社实习一个月。我的工作主要是接报社群众热线,基层采访,回报社写新闻文章。作为一名记者,我真的经历了苦乐参半的生活。实习通过后,报社发放了特约记者卡,通过培训和实习提高了我的理论素质和新闻写作的专业水平。

(本地)永远的良师益友

40年来,从《兰州报》到《兰州晚报》,从政府到《都市报》,从邮政投递到自营发行,从手绘版到无纸化办公,从最初的报纸报道到现在的全媒体阵容,读者现在可以方便地用手机阅读当天的报纸,编辑部从张掖路的平房发展到岩滩的报社大楼。我觉得晚报更能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不断创新,与时代同频共鸣。唯一不变的是不改变初衷,做党和政府的喉舌,忠实记录兰州的发展历程。

(本地)永远的良师益友

晚报-我的导师,祝你越来越好!

□崔

标题:(本地)永远的良师益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兰州日报网致力于为网友提供兰州最新的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兰州日报网将予以删除。

兰州日报介绍

兰州日报网立足甘肃,着眼于服务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对信息获取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拓创新,努力建成省内一流的新闻类网站,网站现开设新闻中心、兰州视窗、区县频道、媒体聚焦、领导活动报道集、视频新闻、理论学习、新媒体H5、文化、摄影、健康等频道为您介绍兰州新闻以及甘肃经济和社会资讯。